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画名家李文才 甘愿寂寞山水间 焦墨闯出一片天

[复制链接]

1019

主题

1019

帖子

917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UID
18980
威望
1019
金钱
3058
在线时间
12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11:2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简介
李文才,擅长创作中国焦墨画原创。1969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字也墨,是中国沈氏焦墨画创始人沈素华老师、军旅书法家林继福将军的传承弟子、当代艺术泰斗姚治华老师的门生,长期潜心研究中国焦墨画。
自幼被曾祖父李锡璋先生授以毛笔挥毫舞墨、习字练帖,又得益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外祖母李玉招的家学熏陶和舅父沈素华的悉心教诲和传教,从而醉入了沈氏焦墨画和书法的研创,同时有缘得到现代文化艺术泰斗姚治华老师、林继福将军等长期指教……其间参加国内外书画文化展,艺术精品展等,作品多次获奖,被国内外各界友人收藏。又被吸入中国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温哥华中国书画院、(澳大利亚)悉尼中国书画院、中国中原书画院、中国民间书画文化研究会、中国艺术学会。入选中国文化部艺术人才库,315中国诚信艺术家,桂林诚信大使,2016年4月参加人民大会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2017年9月受邀国家画院参加全国优秀艺术名家作品展。
艺术的追求和使命
--李文才焦墨山水画品评 张本平
焦墨山水画,黑白世界。墨分五色,焦墨为首。点线幻灵,纯焦墨而不借助水渗;万端风采,精极致而为画道险绝。神于之笔,贵于用心。画之骨力,重在色谱。五色得意,辅色不可夺墨;黑白自然,犹宾不可润主。源远流长,五千年彩陶始其源:更进一步,古隋唐壁画属其实。古朴健举,融西方画之立体,皴擦法技,扩展焦墨之境界。《山水诀》亦有云:“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胜,成造化之功。”中国画坛以水墨着色画山水者居多,但以焦墨绘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家却为数寥寥,李文才便是一位擅长以焦墨画山水的高手。曾有评论家称李文才的画艺是:“西法中用创新格”。李文才则说:“民族文化是沃土,中西结合路广阔。”他总是把创作视点盯紧时代、生活,不忘自己是”“炎黄艺术家”。他是一位低调、谦和、富有涵养、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集画家和书法家于一身的实力派艺术家。
作品欣赏
【图一】:国家画院全国优秀艺术名家大展 【图二】: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李魁正交流 【图三】;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 官景辉同志直奔李文才焦墨画展厅 【图四】:李文才向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 官景辉同志讲解焦墨画 【图五】: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原副司长、农工党中央画院常务副院长 中央美院硕士生导师 张新建先生携中央美院学生参观李文才焦墨画 【图六】:李文才在个人展厅接受记者专访
【图一】:与霍春阳老师、恩师林继福将军在一起 【图二】:与姚志华老师在一起
图一:【隔山隔水不隔亲 】168X68cm 图二:【家乡青山万年春】168X68cm
李文才1969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著名焦墨画创始人沈素华、著名军旅书法家林继福将军唯一的传承弟子、更喜得到当代艺术泰斗姚治华老师的指教和鼓励,使他的艺术心得如鱼得水。他三岁起被曾祖父李锡章先生授以挥毫舞墨、习字练帖。在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外祖母李玉招的家学熏陶教诲下得益了舅父沈素华的悉心传教,从而醉入了沈氏焦墨画和书法的创研。他喜擅山水,焦墨为先。自幼聪慧,乐结墨缘。修心明志,笔耕不辍。重墨色之变化,铸技艺之素养。临卷观赏,笔法滋润。画面旋转,沉稳持重。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柔若游丝,劲可举鼎。爽朗流利,一起连成。云雾飘渺,犹如仙境。白云顾盼,落虹霞而徜徉:蓝天承意,激狂风而笑傲。渴笔带燥方润,虚实自得其道;笔锋简明精炼,干枯深意盎然。古来中国画界有语曰:“画泼不画焦”。焦墨的表现力相对单调,尤以绘写山水画为甚。没有功力的人搞焦墨时常陷入“无意涂鸦亦涂鸦”的地步,弄得没有了层次平板一块。而李文才的焦墨山水画,在表现技法上强调“以墨带色”,勾皴见山势,擦点出层次。他大胆的将西洋画中的素描、透视等技法蕴育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因而,他的焦墨山水既有体积重量,又有深浅层次。他所表现的内容很丰富:有层峦叠嶂;有瀑布激流;有北方山水;又有江南水乡……他的作品风格独具,有雄奇也有秀美,有浑厚也有清灵。品读他的《春韵》《春光无限时时新》《家乡的母亲桥》《金象饮玉河》《骆驼山神韵》等作品,如龙腾云行。饱毫欲动,心沉雄以奔突;低首思凝,神飞驰而远旷。纸醉墨淋,砚刷新韵。铁画银钩,轻描重抹。舞引飓风,蘸墨水于九泽;笔出秀色,汇岚气于三江。笔线如铁,直曲并存。皴擦得利,腕提笔锋。深浅有致,虚实相生。骨傲艺魂,笔笔见功;墨溢风流,处处从心。视若枯燥,意极华滋。方寸千滴墨,滴滴凝典雅。作品中很少是“访某处归来偶得印象”之类,而是面对写生素材俯身凝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这些画作,一扫前人“独座幽境写空寂”的悲哀,积极地拥抱生活,热情地表现生活,每幅作品中都流淌着时代的歌潮。
图一:【漓水人家 】178X68cm 图二:【漓江之声 (骆驼山)】178x68cm
图一:【大地长春 】176X68cm 图二:【家乡渔歌】176X68cm
当今中国画坛,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是山水画艺术,它的标志就是把所有的笔法归纳成勾皴擦点染几道程序,山水画走在了前面。李文才的焦墨山水走的就是相对的程序和相对的符号化。他用焦墨创作山水画,舍去了大量的常用手段和笔墨语言。犹如清唱,没有伴奏,更没有华丽的灯光,在这样特定的状态下产生的作品,更需要扎实的功力,所以会给人特殊的艺术感受。李文才多年来重点研究的是焦墨山水画。焦墨山水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类别,黄宾虹之后,也有人研究并实践焦墨山水,但为数不多。因为焦墨山水不易掌握,靠一支笔,一瓶墨汁,一张纸,其它甚至连水也不用,直接用墨画出山水的千姿百态,大千气象,难度可想而知。在恩师沈素华的悉心指导下,李文才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这方面辛勤耕耘,奋发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焦墨山水画的基本面貌。他作品中多从写生中来,有真切的生活感受。他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写生,坚持自己的笔法探索和精神追求。当画坛还在争论如何“打进去”如何“走出来”时,他已经用焦墨山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和境界.纵观他的焦墨山水,凸显了中国画笔墨之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回避了某些传统文人画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为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市场环境下,书画家包装炒作盛极一时,他不刻意追逐名利甘于寂寞,用比较单纯的生活方式,保持着艺术家的纯粹性。他沉潜了十几年,用富有诗性的眼光和胸怀反思社会、体味人生、观照自然,尽力营造一个宁静、美好、光明的艺术新天地,蕴含着一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兼收并蓄、入古求新的气韵和气魄。作为一名画家,他能够以虔诚之心拥抱大自然,经常和大自然沟通,从大自然中升发出来的东西,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画面给人一种安静感,这是弥足珍贵的。徐悲鸿先生说“静”是判断一切中国画的关键。所以,看李文才的画,整体画面安静,画家创作的心态比较平稳,只有“静”才能悟道,才能产生静穆之气。远离浮躁,才能升华出好的作品。
图一:【山高水长流 】 178X95cm 图二:【花坪渔歌】 178X95cm
品读李文才的《风光无限对面峰》《门对牙山》《漓江之声》《广福山胜境》《群山脉相连》《龙山聚紫气》等焦墨山水画作品,可体会到其写意的神韵和写实的功力,体会到精益求精、绝不苟简的治学精神和文学素养。细看他的焦墨山水,让人眼前一亮,画的有“意思”,有他自己的个性。元人黄大痴说,“画不过意思而已”,这话说的非常朴实也很有内涵。一个“意(意思)”字道出了中国画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精神特性。唐人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的郭若虚说“得自天机,出于灵府”,黄修复讲究“情高”“格逸”,大米主张“山水心匠”,小米强调“山水心画”,清初的苦瓜和尚说“夫画者,从于心也者”。中国山水画不是大自然山水的“照相机”式的“再现”,而是画家“胸中丘壑”的笔墨“表现”。清人唐志契在他的《绘事微言》中说:“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适宜,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准绳也;笔之所在,如丰神秀逸,韵致清婉,此士大夫趣味也”。讲“笔”,“士大夫趣味”,正是李文才这些焦墨山水的“意”之所在。在他作品中,一阴一阳,阴阳相生;一动一静,动静相宜;一虚一实,虚实相应;其精神层面的内涵非常丰富。李文才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他对浩瀚宇宙、对天地造化、对自然万物有大美无言的一种笔墨表达。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接近艺术本真的笔墨语言去感知去体认宇宙大道。这是一条极其寂寞而又漫长的艺术之路,唯有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愈行愈艰,愈行愈坚而愈行愈宽”。
图一:【双凤桥 】176X68cm 图二:【瑞气缠脉 】176X68cm
纵观李文才的艺术历程,笔者认为:他首先实现了焦墨山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突破与成形,其次是他在如何突破前人法则、建构新的现代形态的文化课题上有了更为深入的突破,对我们今天思考和认识焦墨山水画的发展前景有非常多的启发。他的艺术从自然世界走向精神世界,在个人的情感空间和艺术语言里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气象,对当今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李文才是有个性、有时代感的山水画家,他非常注重笔墨技巧,但不是玩弄笔墨技巧。我觉得在当前中国山水画坛像这样沉潜几十年专注于焦墨山水画艺术,画的这么多而又画得这么好,这在当今中国画坛,这样的画家为数不多。他的画作给我们很多启发:他将绘画还原给视觉感官、回归到艺术本位,从而将传统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可与时代的审美要求相衔接的新阶段。李文才顺延着传统绘画自身演进的轨道而寻求变新,但他显然已经自觉到笔墨的意象因素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价值。而在这条路上,李文才无疑是彻底践行了恩师沈素华艺术理想的新一代焦墨山水画家。他今后的路,就是把单一的焦墨山水推进到非山非水的彻底抽象的阶段,以单一的传统笔墨完成向现代转化的时代课题,在传统笔墨中创造出自己的现代格局。李文才化恩师沈素华“沿皴作点”为“以点为皴”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从传统笔墨系统到现代艺术个人性的转换,而且从写生、写意到写形,将探索焦墨山水的书写性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在他酣畅淋漓的焦墨运用中蕴含着他特有的柔情,这是比较罕见的。他的另一特点是,有底子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把握目的的能力,在他营造画面气氛时已非刻意,随意的挥洒和率性的表达成了他的绝招,一般的画家若像他那样不断积累,或许早就废了,而李文才却从中大大获益,他的某些作品相当精到,无论在用笔墨方面,还是整个画作体现的视觉感,都让人充分信任。李文才在许多年的勤奋探索中把握了画法上的独特性,在广西画坛乃至全国画坛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可以说也是有意义的贡献。李文才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他始终坚持对笔墨的珍重,坚持以笔墨语言探求自己的“文才风格”。他的探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把笔墨“文才风格化”,他在追求“文才风格”的同时,也保持着笔墨一定程度的含蓄性(内美),点画的弹性与节奏,笔线的波折与顿挫,以及刚与柔、熟与生、苍与润对立面张力的适度性。他的焦墨山水,从表现对“粗犷”“张力”加以适当的制约,从而求得“文才风格与高品质笔墨的共生”在探索写生的中国味与笔墨方式的现代化上。在自然与精神的两极之间拉开了张力,实现了超越具象塑造化之理与心灵本源的笔墨精神。他刻苦学习和继承中国画传统,重点研究中国山水画历代的技法和理论,他的焦墨画创作,以传统笔法和对长期生活感受为基础,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焦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他以近在眼前大山之水,主宰着画面意境的激情氛围和震撼力;配合点景意象,通过对千姿百态、奋发多情、勇往直前的近景山水流态、流式进行重点刻画,将实水由近及远,逐渐虚化,或实中生虚,以暗托明,臆造出气势磅礴、激昂奋进、阴阳相济、虚无玄远的多重遐想空间;使画面近水至绝,远水溟濛、灵动豪迈、气韵生动。尤其他的中锋运笔,左顾右盼,遥相呼应;笔势锋转组合,笔墨醇厚娴熟;把书法中的“行”“草”提按、时转、一波三折、一笔八面锋融入焦墨山水画的创作中。他的构图、运笔、疏密有致、扎扎实实。并充分发挥了“留白”在焦墨山水画的主导作用。李文才的焦墨作品是心性或灵性最好的抒情表现,也是日常生活的随意性书写,是随心书写,最为自由洒脱,最为体现笔墨本身的趣味。他创作的焦墨山水系列作品延续了中国文化山水的文脉,那是书写意志的自然化,是生命意志的自由化书写。五千多年前的彩陶纹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焦墨画,后来的汉唐壁画,也是以焦墨勾勒物形。宋元以后,水墨画兴起,很少有人以焦墨作画了,明清文人画盛行,画家更都在用水上下功夫。清初的程邃和晚年的黄宾虹,有时喜用焦墨作画,但大抵是以枯笔渴墨为主,水墨辅之,是作为他们作画的不同手法之一,并非纯用焦墨,更非非焦墨不做画。从整个中国画的历史来看,是从原始彩陶的焦墨到文人用水墨画的发展过程。所以现在中国画家大都在水上下功夫,所谓“用墨之法全在水”。李文才的焦墨山水,毫不用水,既不在画笔上用水稀释墨汁,也不用淡墨在画面上调节虚实层次,是纯粹的焦墨画。李文才钟爱焦墨,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他说:焦墨更能发挥“用笔”,见解独到,体会深刻。我想,水墨作画是利用水在生宣纸上的自然浸润和渗化,所形成并带有几分偶然性的视觉效果,画得好则变化丰富,韵味无穷。但用水的效果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用笔的效果,消弱了用笔铿铿锵锵的刚劲力度。焦墨作画则可以不必考虑用水多少的干扰,不受水在宣纸上自然洇化和偶然性效果的限制,也不必在画的过程中要不时地等着画面由湿渐干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不畅,而可以放笔直干,一心一意的在虚实刚柔的尽情表现中发挥“用笔”,即可痛快恣肆地直抒胸臆,又可使笔性笔意得以充分张扬,把用笔的快感直接纳入主观性更强的自我表现中。所以,李文才的焦墨山水连续参加全国山水画系列大展并多次获奖,其强烈的个性、崭新的面貌震惊当今山水画坛,使当今竞相“创新”的画家看到,“旧”的可以变为“新”的,“古老的”可以变为“现代的”。“焦墨山水”是和“水墨山水”“清绿山水”、“浅降山水”等是并行不悖的独立画种,而现代焦墨山水画的确立,是李文才对中国画发展的探索性贡献。
李文才艺术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他不仅重视焦墨山水画笔墨、技法及书法等画内功基本功训练,而且还善于总结和利用当代网络信息资源和文学方面优势所提供的外师造化有利条件,坚持走焦墨画创作实践与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并重的艺术之路;坚持自学和研究,并重视文学、哲学和焦墨画史料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画的科学性与韩拙的“三远法”和“留白法”的研究卓有成效。他以扎实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理论支撑焦墨山水画创作,从“当代术语标准化”的高度研究了山水画界定标准,特别是对焦墨山水画的创作与拓宽独有建树。为此他的焦墨山水画作品和艺术理论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大美的享受。
(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作家、书画评论家,是国家任命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权声明| 手机版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9642号-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