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我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史贤龙先生的艺术人生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3180
威望
1
金钱
5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6-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7:45: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ita111 于 2017-6-20 08:47 编辑

    「史贤龙,安徽金寨人。自幼喜好音乐、绘画、书法与写作。六十年代从事版画、中国画之学习与创作。几十年之不断追求、潜心研习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入展并获奖,入编多部典籍,被全国政协、国家博物馆画廊,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画廊、收藏家以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界人士收藏。

焦尾无华发天籁 墨痕有情寄诗心
--记我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史贤龙先生
文/伍先飞


    【人物档案】史贤龙,字润子,以心堂主,斋号:石硚畈书屋,男,安徽金寨人,在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并取得显著成就。
    现为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委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艺术顾问,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入展并获奖,入编多部典籍,被中国画院、国家博物馆画廊、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画廊、收藏家以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界人士收藏。  多幅作品捐赠慈善机构,支持扶贫慈善事业。
几十年笔耕不缀,出版有《以心堂文集》等著作多部。
    史贤龙先生是中国当代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他的个性,不仅在于他的艺术风格,更在于他的艺术态度。
应当用“不平凡”三个字来形容他的特殊人生。这种特殊,就在于它既属于个人,却又属于历史。它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典籍,透过史贤龙先生镌刻于人生道路上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令我们在个体命运的变化中,能够窥见历史演变的律动。
    出生于农家,他曾躬耕于田野、执教于课堂、奋战在扶贫前线。他从田野走来,从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再从省政府办公厅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到信息处长、省扶贫办副主任,从一名艺术爱好者到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而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又岂能用“不平凡”三字就能作结?
    安徽金寨县双河镇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九房、黄龙两条大河是它的血脉,悬剑山是它的脊梁。古老的村庄,清澈的河水,巍巍大油寨,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不但养育了无数文人墨客、名将奇才。同时,它也是最早接纳和养育史贤龙的故土家园。
    1952年,沐浴在新中国的朝霞里,双河公社的农村面貌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而这一年,对于该公社九仑大队史畈生产队石硚畈史家来说,更是喜上加喜,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天赐石麟,史氏宗祠蓬筚生辉,史家喜得长子长孙,沉浸在一片幸福快乐的氛围之中。
    史家祖辈虽是农民,但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内却是最受人们尊敬的家庭之一。爷爷是蔑匠,手艺精湛,与人和善,为人谦逊,在当地德高望重。父亲曾读过私塾,喝了一肚子墨水,巧于文章,擅长书法,勤劳忠厚,豁达耿直,因为是文化农民,解放后,当地政府曾多次请他出来担任双河第一任乡长,都被父亲婉拒。父亲有自己的为人处世哲学,虽然自己抱着“安安乐乐才是福,平平淡淡就是真”的生活理念,但对孩子要求甚严,希望他将来做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石硚畈,山水环绕,蔚然深秀,以其风光秀丽、人文荟萃闻名遐迩,“石桥畈八景”享誉淮河两岸。在史贤龙的记忆里,他的童年和少年就像那条色彩斑斓的小溪一样,从他的生命河床上流过。苍松、翠竹、炊烟、大油寨、石硚畈、史氏宗祠……这块诗意的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欢喜与快乐,尤其是史氏宗祠,在他的生命中演绎着一个个故事,给他注入了先祖的意志、乡土的性格、生命的尊严以及半睡半醒的对世界的意识。
    土地改革期间,爷爷分得石硚畈史氏宗祠东北角三间厢房,史贤龙就出生在这厢房里。尽管不久宗祠被国家收归国有,设置为区粮站,但宗祠深厚的人文根基无形地植入了史贤龙的血脉,再加上书香门第的清雅,淳厚质朴的家风,使得史贤龙从小就在以“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垂训中立身,在“刚直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的家训中完成了德育的启蒙。
    受家风家训的影响,史贤龙从小就显得勤奋质朴、坚强坚韧;受家乡山水的孕育,他从小就变得机灵聪慧、爽朗大气。家风与山水,使他的骨子里滋长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史氏宗祠之所以能成为石桥畈八景之一,不仅在于它的建筑文化,更在于它所映衬的时代文化。
    很小的时候,史贤龙就受到当地文化尤其是宗族文化的薰陶。在史家祠堂里,看青砖黛瓦,思雕梁画栋,品人文故事。因为从小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写字,史贤龙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上小学后,当他看到祠堂外墙上从上至下用毛笔楷书的《中央人民政府土地改革纲要》时便时常发呆。《纲要》字体两寸见方,用笔圆转妍美,玉骨风肌,落落大方,其书入询门,结体严谨,意态缜密……   更多的时候,他站在这里看着墙上的字心追手摩,心想,自己要是能写出这样的字该有多好啊!
    8岁那年春节,史贤龙站在凳子上开始试笔写春联。当他看到自己的毛笔字张贴在别人大门之上,并获得别人连连称赞之时,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不断袭上心头,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     
    这也演变成了艺术对他心灵的第一次深情召唤!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站要扩大加工,急需厂房,爷爷深明大义,再次毫不犹豫地让出三间茅屋,举家搬离,寄人篱下。   
    当饥荒结束,全家迁回三间茅屋的时候,他对这里的一切倍觉亲切。无论是溪流、宗祠、山峦、树木,或那缕从山野里吹来的清风,或那群嬉戏玩耍的小伙伴……都让他沉醉。
    史贤龙姊妹9人。父母要维系这样一个大家庭,在那样一个年代,确实艰辛。为了帮助父母减轻点生活压力,史贤龙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上山拾柴,或参加生产队劳动。他学会了勤劳、坚韧与勇敢,学会了犁田打耙,将农活干得比谁都好,从三分半工一直干到十分工。
    他从来不屈服于命运。他饱经苦难后形成的个性,促使着他犹如石块下一株小草,坚韧异常的生长着。
    因为心灵曾受到过艺术的召唤,即使整天这样忙碌着,在他的眼里,满世界都是艺术。带着艺术和梦想,1965年9月,史贤龙开始进入初中学习。正当他埋首知识海洋的时候,次年,“文革”爆发,一时间,激情与豪迈,夹杂着无法掩饰的混乱,为那个时代的到来徐徐拉开了帷幕。学校停课闹革命时,史贤龙没有参加各种造反组织,而是每日跟着美术老师画墙报、书写毛主席语录,刻版画、套印毛主席画像,使他的艺术在运动中得到了锻造……
    那几年,年轻的心因为艺术倍觉充实,而艺术也成为他热爱生活的全部动力。那几年,无论是街道乡下,凡是能写字的墙壁,到处都见到史贤龙书写的毛主席语录,标语口号,画的毛主席画像。因为长期这样书写,以至于后来书写时,史贤龙不需要打底稿,拿起排笔蘸上油漆就能在墙上自由书写美术字,仿佛印刷上去一样!
    史贤龙开始展露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在当地名声远播!
    长时间置身于书画艺术世界的浸润,以及个人对书画艺术真谛的汲汲追求,这些都使得此时的史贤龙,俨然一朵含苞的花蕾。只是,这朵花蕾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被敲落进泥土!
    史贤龙初中毕业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方兴之时。而他出身农民,无所谓“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被定义为“回乡”知青。
    “下乡”与“回乡”,虽一字之差,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里,却影响了史贤龙一辈子!与同龄人相比,他的工龄比别人少了九年。
    史贤龙回乡后,眼前的一切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粮站外迁,宗祠已改为油厂,昔日宗祠外墙粉刷一新,“纲要”不见了踪迹……
    见史贤龙回来,油厂厂长非常高兴,立刻买回来两桶红漆,请史贤龙在宗祠墙上书写“工业学大庆”。后来,他又在自家茅草房墙壁上书写“农业学大寨”。写完这两个口号后,心情随之舒畅起来,看见农村这种沸腾的景象,他突然感觉到,此刻,自己的心比那红漆还要红!
    受着热烈气息的影响,史贤龙开始积极投入到战天斗地之中去。时代大潮的涌动,澎湃而又汹涌,置身于这样的大潮之中,史贤龙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新闻报道,搞文学创作……
    由于经常在省级党报上发表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公社党办秘书经常将史贤龙请去写总结材料和讲话稿等,写完后,又以仿宋体字刻上蜡纸,油印成文件。史贤龙成为远近闻名的“文人”!
    由于“会写”,史贤龙成为了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当年,大别山区文化氛围浓郁,农村一般人都能哼唱几段样板戏、黄梅戏或革命歌曲等,公社、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那个年代,旧戏不能演,新戏没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史贤龙开始编写剧本,并用黄梅调谱曲,演出时亲自伴奏。
    得益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史贤龙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戏剧、书法、绘画等作品。出色的政治表现,正在悄悄改变着他的命运。
    三尺讲台成为了他施展个人才华的大舞台。1970年,双河中学建成便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生,史贤龙考入该校高中就读。高中期间,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大量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见诸报端,成为了《安徽日报》和金寨县人武部特约通讯员。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在九仑小学代课,后又去双河中学任代课教师,教初中数学。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县委抽调到县路线教育工作队,在白大公社驻点搞“社教”,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次年“社教”结束后,他回到了母校继续代课,开始改教高中语文。
    倘若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或许史贤龙的未来将会是另外一番盛景,只是命运的绳索又岂是个体力量所能轻易掌控的呢?
    因为笔头好,因为教学好,史贤龙得到了公社和各大队各级领导的赏识,1974年夏天,他被推荐上大学。本来史贤龙的志愿是想进入中文专业或美术专业学习,根据他的志愿,合肥工业大学在提前录取时,将他分配在建筑专业学习,岂料,他的专业被人调了包,他被调换到地质专业。
    或许就是这种阴错阳差,将他成就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这就是宿命!
    这是后话。
    地质学本身就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进入地质系学习后,要绘图、素描、编写地质报告,史贤龙的美术、写作派上了用场。专业使然,他曾有幸游历了世界名山大川,对名山胜水的演变和形成、对山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
    大学毕业那年,全班唯一一个留校名额,由地质系全体老师一致投票同意,给了史贤龙。他走上了大学教师的岗位。
    史贤龙喜欢文学、音乐、书画创作,这种山水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赋予了他极大的浪漫的遐想空间。大学留校任教期间,他开始进行国家级地质学科课题研究,画过各种类型的景观素描,山体地貌,岩石露头,矿体矿石等,用国画笔法和技法,把各种地貌的空间和特征,表现得形神兼备,淋漓尽致,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在各种专业期刊上发表,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由于他在地质历史、地貌景观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上世纪八十年大初期,地矿部《地球》杂志、北京外国语学院《课外学习》、安徽科技出版社《科苑》等期刊杂志纷纷邀请史贤龙为其杂志撰稿,开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地名山胜水、造山运动、山体形成、自然地貌、人文景观等。史贤龙利用自己丰厚的学识,从地下写到地上,从地质历史写到人类历史,从地质景观到人文景观等,引经据典,侃侃而言,使人不仅获得丰富的山水知识,还能获得优美的文字享受。
    史贤龙的这种山水学说和文字功底,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先后派人到学校商谈调人事宜。1984年8月,史贤龙被选调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作。
    从农民到教师,从教师到干部,史贤龙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这种走,是毫不投机取巧的走,这些脚印,无不凝聚着汗水与辛劳、彰显着智慧与胆识。
    自从踏入省政府办公厅那一刻起,史贤龙就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交给了工作。
他兢兢业业干事,默默无闻耕耘,勤勤恳恳工作;他刻苦、谦虚、任劳任怨,充满着自信,在不同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使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从事过调研、人事、信息、扶贫等工作。
    在省政府调研室工作期间,为调查“阜阳模式”,他在阜阳呆了半年,跑遍了阜阳的所有乡村。他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历史进程。他参加过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工业改革、农村改革等众多体制改革,调查研究、写报告、写总结……
    从事人事工作,他开始着手写建议,研究国外公务员制度,撰写了两本厚厚的内参,一本是关于国外的公务员制度,一本是国内的公务员制度设想。
    信息处几年,安徽省政府信息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国保持第一……
    2001年机构改革,史贤龙回到了省扶贫办。
    史贤龙跑遍了全省大部分贫困乡村,调研过很多工厂、科院院校、企事业单位,还到过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和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这种游历、阅历和经历,使他的眼光变得更加的深邃、开阔和悠远。尤其是他游历西欧,每次出访不仅带去了他的作品,同时,他对当地文化、文明、艺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和了解后,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艺术修养。
    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历史上,柳宗元游历山水,他怜爱山水,在山水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苏轼游历山水,也曾感慨清风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历代文人墨客都因为仕途不顺寄情山水,与其说是他们成就了山水,不如说山水成就了他们。
    但史贤龙却恰恰相反,他“游历于山水之间”,并没有“相忘于江湖之上”。他喜欢山水,就像他喜欢古典文学、音乐、戏剧、书法和绘画一样。只是,他的这种“游历”,带着些许心酸的意味!
    从事政府扶贫济困工作,史贤龙大多数时间奔波在贫瘠的山区里,奔走在贫困与富裕之间,与大山、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主要工作是,设法调动社会各界,为他们摆脱贫困!
    美丽的自然山水和贫困生活的人们在史贤龙眼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他无法释怀。每每想起这种画面的时候,史贤龙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伟大的力量。当他用心灵去抚摸山川告慰贫困人群的时候,在他心里,总是想要向人们诉说着一种痛疼、一种坚强、一种思念、一种向往的欲望。他在用一颗爱心,为贫困群众做事。
    工作之余,史贤龙始终坚持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思考,醉心于宋元山水以及现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龙瑞、郭公达等人的艺术世界里,不能自拔。长时间的研习,无论是观察事物的方法、画法技巧,抑或是艺术理论与艺术观点等,史贤龙对艺术的认知都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
    为了展示积郁在心中的那种情感,他以大山为题材,用浓墨来描绘蕴涵着对人生、自然和宇宙广阔空间富于哲理的思考,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人类文明、生命、生活等的敬畏,也想激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火如荼……在史贤龙的眼里,逝去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再也不会寻找回来。不过,今天,当他重新回首去张望那些已经淡如云烟的往事时,他的心却是平静的。他对未来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自豪和满足。
    乐观,是因为他无私;希望,是因为自己一生非常自信!
    自豪和满足,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
    画好画已是史贤龙余生的不懈追求。他要用画笔记载自己的生活与情感,记载山川的生命与情感!
为了画好山水画,史贤龙做足了画外功夫。他研习了大量的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人文学科等知识,从中感受艺术的力量。
    艺术精神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艺术家品格的独立,清代画论家恽南田曾极力推崇绘画作品的逸品和逸格,这种品与格,不仅是作品的,也与画家自身的。
    品与格从先秦哲学发展至今,融合以老庄、墨子,杂之以儒、释、道,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语境中的核心语素。“人品决定画品、人品即画品”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命题。
    所以,清代画家、理论家沈宗骞道:“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逍遥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又说,“笔墨出于手,实根于心”……这些话讲的是画品,却句句不离作者的人品,可见画家的修养对作品的影响之大,而且,判断画家作品的风格高低,并不独在于形式,还牵连到本质,还和一个人的学识、胸襟、气度、涵养等因素有关。
    而博大的家学传统,深厚的中华文化,先进的哲学思想等,这些文化的灌溉与滋养,将史贤龙锻造成一个品德优良的人,使他的思想、审美、艺术、情操、品格等逐渐变得纯洁起来!
    史贤龙有种执艺入世的准则,有种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大境界。他品格独立,不迎合,不攀附,不媚俗,质朴为人,敦厚处世,朴实无华,不假粉饰。
多年来,他始终行走在山水画艺术这块广阔沃野,躬耕传统,砥砺前行,每一次思考都呕心沥血,每一次创作都殚精竭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地学专家,史贤龙参加了国务院全国第一批四十一个风景区的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组,实地考察了黄山、齐云山和古徽州区域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撰写的山水地质形成演化等调研报告,至今仍成为景区宣传内容之一。
    史贤龙的大量的写生稿,表现着各不相同的地貌特征的山峰、丛林、河流、村落和田野。画面上,阴晴寒暑、风雪烟霞、斗转星移、草木荣枯。虽然岁月已久,却仍是气韵灵动、栩栩如生,一股逼真而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长于思考,崇尚自然且以自然为师,始终将自己放逐在时代的大潮之中。有人说他是另类且独特的,而这种另类和独特,却令质朴无华的他,在当下这个纷杂的社会里时常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遇中。然而,他却是自由奔放的,对于艺术毫无功利的执着与真诚,令他毫无顾忌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堂。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源泉。史贤龙的创作之魂在山水!
    选择这样的主题创作,与史贤龙的性格和阅历有关。他大气、豪放、果敢,内心有大山大河般力量和气势。
    翻开史贤龙的作品集,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立刻扑面而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真诚的个性创造、独特的图式语言与美学风格等,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独特审美享受!
    史贤龙画山水及田园风光小景,一开始,都是以写实为主,直面景物形象。他注重写生,他的作品悉数来源于生活,于生动逼真的画面里释放出来的是他对生活独到的发现理解和浓烈的情感,而他从实景中汲取的灵感和神韵,在实景中找到的画面的大布局,甚至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他从美学角度出发并且进行创作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承传统,尽显笔法韵味,取法造化,对于天地自然的沉思与感悟,令史贤龙保持了对天地自然的观照和表达,并让“内营丘壑”的自己,在熔铸形式,营造意向等方面,显露出非同一般的素养和功夫。而近年来,致力于山水画研究和创作的他,充分利用自己驾驭艺术形式的能力,追求着画面的一种形式美。他不仅求形似,更求神似,不仅重写形,更重立意。
    他的山水多取材于黄山,但他的山水,却又是将自然界名山胜水收罗于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意象山水”。所以,他的山水画有种特别的质感,在与写意对象的描绘中不断体现,这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质感,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交流。他创作的百米巨幅山水画《新安胜境》,浓缩了他几十年对皖山徽水的理解、感悟与情怀。
    他的山水画创作技巧,取法诸家,用笔筋骨相连,墨韵通达,水出高源,众峰相揖,万峰相随,笔墨峻拔,气韵闲远,逸迈不群。
诗论有云:师者,天地之心;师者,民之性情;诗为天下之合……《诗论》所表达的美学思想及创作观念深刻揭示了东方山水画艺术之本意。史贤龙放情天地,游历云山,胸罗丘壑,写天地之造化,抒沧桑之情怀,万象生生不息,而渐入自由入化的灵感状态。他用特定组合的形式,解构胸中潜象及特有的笔墨语言,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深度,使人观之不仅得艺术享受,更能感悟人生的真谛。
    他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风格,使自己的作品,画面构图丰满,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表现多样,韵味典雅,意境深远。画面上,有时群山巍峨,奇峰突兀,树木森森;有时山峦秀丽,绵延有力,清秀明朗;有时又江流婉转,烟波迷蒙,白帆点点;有时又月悬苍穹,碎石斜径,山顶人家……这些构图,重于意,精于形,风格别具,既展示旷阔深邃的审美空间,又展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大境界,生动气韵。
    他通音律,工书法,用笔点染、穿插、皴擦、涂抹、勾勒、敷色等不拘一格,错落有致,浓淡、轻重、厚薄等极富层次感,都似一首流动的旋律。
    或许是基于他的文学修养,他的作品语言建构,也与中国传统艺术相关。他的作品,将光影、色彩、造型、肌理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画面严谨细腻、空间感强烈,水墨酣畅淋漓、技法生动流畅。无论是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在具象与抽象的关系上,还是在感情与理性的关系上,在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上,史贤龙都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这些辩证关系,使他的作品在传统脉络中呈现出现代写意的独特面貌,让人透过古朴厚重的传统墨色,感受到东方水墨的传统写意魅力。
    更可贵的是,画家与时俱进,讴歌时代,在他的大山大水中,他注入了时代元素,将高速公路绘入画中,使画面在苍雄中不失文雅,在磅礴中不失灵秀,无论是作品的美感还是意境,无论是艺术的真谛还是画家的心灵,他都用犀利的笔墨和个性化语言,在追求重、拙、大风格的同时,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山川、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强烈的艺术面貌!
    史贤龙不仅是生活在玫瑰色云端的才子,更是一位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艺术家。
    史贤龙认为,人的童年最重要的是要懂音乐,或者会欣赏音乐。懂音乐,自然会手舞足蹈。舞蹈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等动作,与书法是相通的,而书法与绘画是相通的。他的艺术是从小打下的基础。除绘画创作外,他还涉足文学、书法、音乐、摄影等方面的创作。
    就绘画而言,除山水外,他还精写意画花鸟。早在上世界八十年代,他就曾研习过王雪涛、乔木、张书祈、赵少昂等老一辈画家小写意花鸟画。他所创作的花鸟画,线条灵动,花卉缤纷多彩,虫鱼栩栩如生,大都呈现出天趣自然、意幽境远,生活气息浓郁,尽脱尘浊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从传统中走来。他曾主临过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的《松风阁》以及《张迁碑》、《苏轼集》等,力求将碑的古朴、厚重与帖的流畅、潇洒集于一体,线条优美,遒劲挺拔,飘逸洒脱,跌宕恣意,既天真率意,又不乏真纯拙,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苍茫气象。他工楷隶,擅榜书,曾为许多建筑物、庙宇写了不少牌匾,倍受世人瞩目。
    在音乐方面,他曾将自己创作的剧本谱曲并在乡村公开演出,还亲自演奏。他擅长手风琴、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
他的摄影,专业水平当之无愧。黑白时代,不管在哪里工作,他首先弄间暗室,所拍照片自己印放,拍摄技术当属一流。
他的文学,在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诸多方面都有建树。他曾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数百篇文学作品,几十万字。在这片艺苑中,他最钟情于诗词创作。翻开他的《以心堂文集》,可以看见各种律诗、词牌收录其中,格律工整,文风细腻,文辞丰富,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质。他的题画诗多为自撰,立意深刻,出语平淡,清新明丽,境界高远。
    更让人惊诧的是,他的每一幅山水画作品都是自己撰款且都是“长款”。在《以心堂文集•题款篇》中,你可以尽享他的学识和才华!
他喜欢阅读,喜欢吸收新东西,喜欢了解各门类知识,追求完美;
……
    如果说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真诚的创作个性、独特的图式语言与美学风格,是史贤龙艺术作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享受,那么,他那丰富的知识、悠远的修为、高深的境界则无疑成为这种“精神”的唯一保障。
    对于艺术,他所呈现的,是一种心灵化的特点和对文化精神的守望姿态。他对艺术不再是感性的认识,而是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他在现代技巧与传统文化之间准确地把握了当代绘画艺术的自身个性,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走向了成熟!
    他还是一位慈善艺术家,热爱并经常参加各项公益事业活动。2008年5月,他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举行的赈灾捐赠仪式上,捐出三幅八尺 整幅山水画作品;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扶贫中国行爱心慈善活动中,捐赠出新创作的八尺山水画《黄山天下奇》;在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画院、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协办的首都书画界抗震救灾书画捐赠展上,捐赠一批巨幅书画作品,表达对地震灾区的支持……     
    书写至此,突然觉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所应该执着追求的艺术境界,除了“艺”的高深,“品”的高尚,还要有“德”的馨香,而多年来,史贤龙始终秉承着“艺道合一”的传统,并用自己的行为,诠注着一个贤者的品德和智者的博雅,他显然都已经做到了!

    史贤龙书画交流 手机:13905600693   微信号:shixianLongshuhua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UID
23180
威望
1
金钱
5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6-1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08:48:32 | 只看该作者
焦尾无华发天籁  墨痕有情寄诗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权声明| 手机版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9642号-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