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城书派】张伯英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280

帖子

2149

积分

管理员

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Rank: 32

UID
2
威望
181
金钱
853
在线时间
71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3-18

管理员宣传达人长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21:41: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伯英简介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别署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室名远山楼。江苏铜山人,光绪时举人。出身于徐州望族,祖籍浙江绍兴,明代迁居徐州东南张集,出生于徐州三堡榆庄,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

张伯英为晚清桐城派学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碑帖学家、方志学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诗人、彭城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张伯英著有《法帖提要》《小来禽馆诗草》,主编《徐州续诗征》《黑龙江志稿》等,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张伯英生平:

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 辛未 一岁
九月八日(七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铜山县三堡榆庄。先生讳伯英(谱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祖父卓堂公(达),祖母金太恭人,父溥原公(仁广),母陈太夫人。

    张氏祖籍浙江绍兴,明嘉靖间迁徐州,卓堂公始定居铜山。
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 乙亥 五岁
是年入学。与其叔云生(从仁)共用一砚,乃金太恭人奁中物。(后先生记此砚云:钟式,背镌鹿、芝及万字。乙亥叔父及英五岁,入学共用此砚。……戊寅徐变,手泽荡然,惟此幸存,谨书以记。)

   一八八零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 十岁
先生幼承家训,喜习书,初学颜鲁公,是年于从叔幼卿先生家中见郭兰石(尚先,一七八五 ——一八三二)书,适写春帖因效其笔势。幼卿先生颇加称许,溥原公亦笑颔之。

    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 十三岁
读于榆庄村塾,塾师王蕴三。
是年随陈太夫人往拜外叔祖逊斋先生,蒙赠《清河书画舫》一书,并王觉斯(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书法屏条,其金石书画之好益笃。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 乙酉 十五岁
师从徐葵南(忠清),仍读于榆庄塾中。因先生常为乡人写楹帖,徐师乃赠郡庠山长刘慈民之《偶句集古》一册。其时葵南先生三子皆随读塾中,幼子树铮方五岁,即与先生同窗。

    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 丁亥 十七岁
入徐州府学,师从冯蒿庵(煦)、桂中行 (履真)等,学于云龙讲舍(冯煦主持),先生时为冯师门下最年少者。亦或会课于明伦堂 (王鹤琴主持)。与祁汉云(世倬)、陈璞完(弢素)、王惺三(学渊)等同窗。

    是年祖父将所藏万年少(寿祺,一六零三——一六五二)《遯渚倡和集册》及《二遗民集》付其保存。
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 戊子 十八岁
随祖父赴金陵,得《安吴四种》,受包慎伯(世臣,一七七五——一八五五)《艺舟双楫》影响,此后习书以北碑为宗,勤于研习《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等,惟其勤奋书艺得进,与品行、诗文同为师友、乡人所重。冯师称之为后来之秀。

    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 己丑 十九岁
是冬,迎娶夫人崔氏。夫人名右铭,闺字敬宜,与先生同庚,乃铜山崔弼均之女。崔夫人能诗善书,亦能助其装治碑刻拓本。婚后相继得长子寿慈及女慈惠。先生乃设馆授业,维持家计。

    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二十七岁
是年拔贡,就直隶州州判。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二十八岁
得次子恺慈,字孝遐,一字啸霞。
一九零零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三十岁
得次女慈勤,崔夫人因产后染病不治,于次年逝世。(先生曾作《崔敬宜传》,惜佚,故失其详。)
一九零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三十二岁
清廷補行庚子辛丑并科,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乡里传为佳话。
一九零三年至一九一一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三年) 癸卯——辛亥 三十三——四十一岁
初随萧县段少沧(书云)先生,襄以文牍并任教其家馆。旋任公职,先后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安徽省视学。一九零五年续娶夫人段氏,闺名端书,乃少沧先生之堂妹。后相继得三女慈祺、四女慈融。时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局文案,并入南京高等学堂治新学。

    一九一零年初得五女慈荃。是年当选江苏省谘议局议员。时江苏省饱学之士多集於宁,暇常从冯煦等宴游论诗,兼及金石书画。其擅书之名已渐闻于世。一九一一年辛亥军兴,时设馆于南京下关,与徐树铮同寓。乃入第一军任秘书。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壬子 四十二岁
四月,经徐树铮荐介任北洋政府陆军部编纂,赴北京供职。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癸丑 四十三岁
得三子宇慈,字宜舟,一字颐周。是年改任陆军部秘书。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乙卯 四十五岁
兼任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习,教授国学、书法。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丙辰 四十六岁
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丁巳 四十七岁
获准拓《三希堂帖》及《快雪堂法书》,并作校勘。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戊午 四十八岁
年初(丁巳腊月)得长孙儒和(孝遐先生长子)。
一月二十八日(丁巳腊月十六日)于隆福寺书肆购得宋拓弘文馆本王羲之十七帖。适逢溥原公在京,读之大悦乃作赞,命先生书于卷后(戊午,三月)。先生遂以“小来禽馆”名其书斋,治“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于是帖卷首。

    时任国务院秘书厅帮办。
一九二零年(民国九年) 庚申 五十岁
因病辞国务院秘书厅帮办、陆军部秘书等职,仍以参议上行走留厅办事。
是冬溥原公病逝于榆庄故里,乃返徐奔丧。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辛酉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一日(庚申年腊月十三日)葬先考于庄西二里之王楼桥西,塔山之前。时亲为墓志书丹(桐城姚永概撰文并填讳) 。
是春迎奉陈太夫人居京。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五十二岁
奉母居京城慈慧店。陈太夫人喜观先生作书。是夏先生錄所收魏志,日呈数纸,太夫人乃命女孙箧储之。秋,太大人病作欲南归。
是冬先生侍母归里。复北返为其弟、侄所营钱庄筹资补亏。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 五十三岁
二月措资抵徐,则陈太夫人辞世已三日(二月三日壬戌腊月十八日病故)。先生大悲,乃留为治丧。五月三日(癸亥三月十六日)袱先妣于王楼先考之墓。
居里数月,时与云龙旧好相聚,得赠刘石庵(镛,一七一九——一八零四)书“汉画室”额,乃以诗谢,并依韵酬和多首(见《小来禽馆诗草》)。此时先生在徐州所收汉画像石已蓄十余方,并有拓片多幅(解放后,二子孝遐将先生累年收集原石、拓片约三十件全部捐献国家,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馆陈列之基础。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 。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 五十四岁
年初(癸亥腊月)将自壬戌夏起手錄所藏魏志一百零九篇编次装册。其为楷书,意在存文,然所书深得北碑神韵。其时先生书名已显,仍勤于研习,楷书功底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得徐州城北横里出土之南朝宋元嘉九年(四三二)王佛女买地券砖。
是年某日本人假人中介,欲以两万元购先生所藏《十七帖》馆本,先生以为此善本不可流于东瀛,乃拒。
时任临时执政府秘书、副秘书长。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五十五岁
春收包慎伯手稿四通,内有《十七帖疏證稿》全帙,先生尤重之。
获准再拓《三希堂帖》数通,续为校勘。
因其侄在徐经营之钱庄受战事影响更难为继,急需措资收束,先生忍痛欲售所藏金石碑帖,又知《十七帖》姜西溟(宸英,一六二八———一六九九)藏本已归日本人,更恐善本流失,适逢历史博物馆筹集展品,遂拟将《十七帖》馆本、王佛女买地券砖等售教育部供藏展,时估价两万九千元。是秋收五千元,即将预售藏品交部。后因局势变化,教育部不得付余款,然又不肯退物,屡经交涉,未获解决。

    年末徐树铮廊坊遇难。先生于《过云小錄》(记乙丑至丙寅二月所见金石书画)中,提及徐氏父子所贻书帖,不禁睹物思人之慨。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五十六岁
春以病辞执政府职务,托友人买下北京地安门外北官坊口十三号旧宅定居。因处西涯先生(李东阳,一四四七——一五一六)旧居处李公桥(讹称李广桥)东,乃取东涯老屋室名,始有东涯老人之署。又镌“寓邻李西涯,村邻万年少”印,皆因仰慕先贤学识品行故然。先生自来京入幕,十余年未置屋定居,先后赁宅东城报房胡同、大石作、慈慧殿、法通寺、东四十条,故先生在《移居即事》诗题下记曰“四月十六日移北官坊口,自来都已六迁矣。”后则长居于此,鬻字卖文为生。

    是年任成达中学经史古文及书法教习。
夏秋间得友人之助,又鬻去部分书画,得以“退款还物”了结己丑售帖之事。时先生有《赎十七帖有感》一诗。
秋见王羲之《此事帖》墨迹,虽有唐摹之疑,先生以为真,乃于拮据中再出部分书画,倾囊收之(后鉴以为唐摹,然仍属珍品,现亦由国家收藏) 。
是冬书徐树铮墓志。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五十七岁
将所藏《此事帖》墨迹、《十七帖》馆本及包慎伯《十七帖疏證稿》, 付商务印书馆以《右军书范》刊行,并书跋于后。刊行数年后,先生曾以《题十七帖影本》诗,言其欲令名帖传播之初衷。但当时影印、石印两种皆流传未广,故其在印本题识中有“阳春寡和”之语。

    是年秋,又书《十七帖释文》一幅,楷体甚工。
时尚有《丁卯销夏记》,后又加续写,评鉴所藏八种法帖汇刻,题名《帖平》(约完成于一九三三年)。同期写有《说帖》书稿二册,内容涉及世传法帖八十种,一一辨其源流,鉴评真伪得失。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 五十八岁
在《右军书范》印本上,详加校记,而对《十七帖》及包氏《疏證稿》校注尤多,考辨世传《十七帖》版本源流,品评各本优劣得失,鉴定弘文馆本为“十七帖第一善本”。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 五十九岁
春发起搜集编印《徐州续诗征》以为先师冯蒿庵、桂中行《徐州诗征》之继,补其遗珠之憾,亲书征诗小柬。
十一月应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之邀,抵齐齐哈尔,任黑龙江省通志局总纂,主持编纂黑龙江省志,乃详为筹划,克期成书。鉴于该省修志之举,自清末民初几经周折迁延三十余年,先生受任即延聘纂修,商定凡例,规设志目,加紧采访编纂。

   一九三零年(民国十九年) 庚年 六十岁
“中东路事件”引发东北边駞至黑省局势紧张,关内应聘者多欲返回,乃将志局移至北平,并在齐齐哈尔设分纂室。先生则奔波两地主持编务。
夏在平得姚茫父(华)旧藏汉熹平石经残碑初拓本,甚喜,两题跋语。
时又有“庚午销夏錄”记所藏金石书画,其中碑帖逾半。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六十一岁
年初黑省修志经费拮据,先生乃以加快两地编纂进度应对,力疾撑持,居间调度。旋大病,累数月不愈,病中又遇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侵占齐齐哈尔,分纂室所成志稿毁于战火。复遭万福麟离任等变故,通志局已难维持,然纂修事宜仍未停止,实赖其坚持不懈,应变措置之力。时逢先生花甲之年,病愈后镌一印,以“辛未生辛未更生”七字为记。

    是年对《徐州续诗征》编辑所著最力的陈青舫,自任为序的王书衡两先生先后病逝,其更感是集编辑不容拖延,病起即督促采访,加紧选校。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六十二岁
六月黑龙江志编讫,凡六十二卷,一百四十万言,又辑黑龙江省大事志四卷,虽历时三年,勉力成之,先生乃谓“此不敢居通志之名也,曰黑龙江省志汇稿,方副其实。”辅定名《黑龙江志稿》,由万氏出资,于是年十月在北平付梓。在《志稿》序中先生尽述成书始末,更详言书之缺陷。然其时局形势所隘也。评者以为《志稿》“门类齐备,体例严谨,记述详实”,“足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资”。(近年大陆、台湾均整理重刊)

    是年秋同科挚友段芝晋(庆熙,段少沧之子)病故沪上,先生闻而悲恸,尤感于《徐州续诗征》编辑,所助最力,期之最切者,先后逝去,乃克专力加紧选校。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六十三岁
三月撰并书段芝晋墓志,想数年中相继铭段氏两代三人(芝晋及少沧先生夫妇)墓,忆与段氏父子半生交谊,先生悲感交集。
六月《黑龙江志稿》印成。
十月《徐州续诗征》编讫,收州邑八县五百余人诗作,凡二十二卷,先生亲为之序。是书编辑均依《徐州诗征》之例,而采选之广则二倍于前书。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六十四岁
年初有《清芬阁米帖刊误》文稿,指出伪迹多通,并坚持“天马赋”虽佳而非真之说。
《徐州续诗征》交北平文岚阁承印。
是秋丁酉拔贡同年十余人聚欧美同学会,时与章一山(梫)有唱和诗作,并留十人题名扇。
是年有《东涯随笔》一册,记庚午(一九三零)以来所藏、所见金石书画。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六十五岁
年初(乙亥元月),应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之约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稿(为七十一名撰稿者之一,分撰法帖部分)。
夏,为王玉树重修陶然亭题记,撰书“都门胜地”刻石。与“樊山词翰”刻石等同嵌于是亭两壁。
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六十六岁
春为宋明轩(哲元)将军书《陈寿上诸葛氏集表》,后刻木板椎拓数本留藏。夏继华世奎、徐世昌后为武强贺氏(苏生及松坡、芷村)书墓表碑铭,乃书《贺苏生先生墓碑》。两作为其当时楷书代表。

    是冬与在平之丁酉拔贡同年五人集中山公园祝苏东坡九百岁寿诞,时赋长歌,内容多言苏书成就,及其对世传法帖中苏书真伪的勘定。先生一生嗜宋三家书(苏轼、黄庭坚、米芾),凡遇帖刻三家书作必详加校勘,鉴别真赝,本人书风亦受此三家影响,而尤以苏黄为著。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六十七岁
是年七七事变爆发,王克敏乃屡邀先生就任伪职,然先生皆拒之不受,矢志名节,穷且益坚,闭门谢客,读书墨耕,宁以鬻字艰辛自养。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六十八岁
是年夏(戊寅五月),《法帖提要》撰写历时三年余终告完成。全稿累七卷,数万言,涉及历代法帖五百一十二种,皆依原本考释,“其鉴别真伪至严,评论优劣至确”(此稿本与《提要》其他稿本均久藏未刊,虽鲜有流传者全凭抄录之副本。容希白(庚)先生亦曾抄錄,并在其《叢帖目》中备引其说,以资隅反。一九九六年《提要》稿本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由齐鲁书社全部刊印,《法帖提要》部分亦得面世) 。

    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 六十九岁
日伪统治下的北平民生凋敝,鬻字生涯常陷艰窘。时先生深居简出,慎与人交,惟同在平书画界、收藏界旧好尚有诗文酬酢。是年春与傅增湘、张伯驹等集北海镜清斋修稧。其诗有“兵戈满地孰湔除”句(《小来禽馆诗草》中,錄是年至一九四四年历春修稧诗) 。

    一九四零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七十岁
稽考泉帖(淳化阁帖泉州本)源流,翌年初作自藏《泉阁三帖》签题,述其世次。继则深入考证,订正明代以来相沿之误及本人前鉴之失,有《题乾清官阁帖》等文稿,其《阅帖杂咏》亦有涉及者多首(启元白(功)先生在《临宋拓泉州<阁帖>题后》文中曾忆当年与谈泉帖考订之事) 。

    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 七十一岁
有碑帖考释文稿,内容涉及《凤墅续帖》、《表忠观碑》、《太清楼十七帖》等十种碑帖拓本。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 七十二岁
是春所藏《此事帖》墨迹及宋仲温(克,一三二七——一三八七)书简,辑入《雍睦堂法书》,并应编者之请为书跋语。
徐州先贤陈履常(师道,一零五三——一一零二)为“江西诗派”诗人,精于《诗》《礼》,有《后山先生集》。然其世传印本多有错讹、脱漏。先生乃依《放翁题跋》以及何义门(焯,一六六一——一七零二)之《后山集旧残抄本》并参以己见,对学稼村庄本《陈后山集》详加校勘,补正脱误。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 七十三岁
有《三希堂帖刊误补》一文,乃为补前校之遗漏。
是夏在厂肆见搜求多年未获之徐州明遗民阎古古(尔梅,一六零三——一六六二)行书轴,遂于艰困中倾囊购藏(解放后孝遐先生捐之徐州博物馆,是为目前国内仅存阎古古墨迹二件之一) 。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七十四岁
将多年阅帖所获累得《阅帖杂咏》百余首,整理编次。(现存是年及以后不同编次手稿)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已酉 七十五岁
是秋,积多年研究所得完成《重编淳化阁帖》手稿,仍依年代为序,而以正、次、附编别书之真赝、品次,并以附记略述辨析梗概。
抗战期间,先生于贫病艰困中慎获《十七帖》馆本,使不为敌伪所夺。是年在其印本上再作题识,为多年考释之结论。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 七十六岁
是年三月錄涉及宋官帖之《阅帖杂咏》二十首装册,详论《淳化阁帖》派别。四月有《澄清堂帖鸿堂本校记》,后又作《二王书语校记》。是冬重阅宝晋斋帖校勘亦多。
抗战胜利后,先生鬻字生涯稍有起色,衰病之躯亦为之一振。是年在寄给长孙儒和的诗中有“游目山川等闲事,老翁只是盼时平”之句,对抗战胜利的欣喜与对和平生活的企盼溢于言表。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七十七岁
春夏之交其长孙儒和自蜀返平探亲、娶妻,亦是抗战胜利后家人首次团聚,先生深感慰藉。
是年为祖父付其万年少《遯渚倡和集册》六十年,有感于甲子一周此册免遭劫难,乃再于册后题跋嘱“珍护”(此册亦捐之徐州博物馆,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为世所重)。时先生虽衰弱多病,尚可撑持临池,书作仍较多。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 七十八岁
是年先生沉疴益重,渐难支撑,书作难为,家计日蹇。然稍可起作,仍以读书、阅帖自遣,尤念《十七帖》馆本佳拓。是年在印本上仍有题识,后署“戊子四月十二日病起阅之”(《十七帖》馆本赖其慎护未流往东瀛,今藏于上海图书馆并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影印刊行,其世传《十七帖》拓本之冠的地位亦为世所公认)。秋后,更卧病不起。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 七十八岁
一月十四日(戊子年腊月十六日)晚病逝于北平寓中,享年七十八岁。
由弱冠学子到古稀老人,先生毕生临池墨耕,书作逾万,且老而弥坚,六十岁后更进入书法实践和帖学研究的高峰阶段。其书虽以北碑为宗,却无扬碑抑帖之偏颇。传世作品以行楷为主,根植汉魏,化以苏黄,自成面目,不落窠臼,楷书功力尤深,为时所重。对历代法帖之校勘评鉴,常能发前人所未发,每有创见,堪为后学借鉴。

    是年白石老人于先生之《阅帖杂咏》册后题诗云: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第十一孙济和恭辑于二○○一年二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权声明| 手机版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9642号-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